EM算法

写在前面

EM算法简单来说就是,猜(E-step),反思(M-step),重复。
你知道一些东西(观测到的数据),你不知道一些东西(观测不到的),你就根据一些假设(parameter)先猜(E-step),把那些不知道的东西都猜出来,假装你全都知道了;然后有了这些猜出来的数据,你反思一些,更新一下你的假设(parameter),让你观测到的数据更加可能(Maximize likehood; M-step),然后再猜,再反思,最后,你就得到一个可以解释整个数据的假设了。

为什么会存在EM算法

概念模型有时既含有观察遍历,又含有隐变量或潜在变量。如果概念模型的变量都是观测变量,那么给定数据,可以直接用极大似然估计法,或贝叶斯法估计模型参数,当模型含有隐变量是,EM算法就是含有隐变量的概率模型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。

基本思想

EM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优化目标函数的下界,间接优化目标函数。

类似于小和尚抱小牛的故事,老和尚让小和尚从小就抱一头小牛。小牛每天长大,小和尚每天都抱得动,最后小和尚变得力大无穷。
这里小和尚的力气就是目标函数,小牛的体重就是目标函数的下界。小牛随着时间的增长而越来越重,这就是优化下界。而小和尚由于总抱小牛,力气也随着增长,这就是间接优化了目标函数。

EM算法

输入:观测变量数据Y,隐变量数据Z,联合分布$P(Y, Z|\theta)$,条件分布$P(Z|Y, \theta)$;
输出:模型参数$\theta$
(1)选择参数的初始值$\theta^{(0)}$,开始迭代。
(2)E步:记$\theta^{(i)}$为第$i$次迭代参数$\theta$的估计值,在第$i+1$次迭代的E步,计算:

(3)M步:求使$Q(\theta, \theta^{(i)})$极大化的$\theta$,确定第$i+1$次迭代的参数的估计值$\theta^{(i+1)}$

(4)重复第(2)步和第(3)步,直到收敛。

推导

通过近似求解观测数据的对数似然函数的极大问题来导出EM算法。

目标是极大化观测数据(不完全数据)Y关于参数$\theta$的对数似然函数,即极大化

这一极大化的主要困难是含有未观测数据并有包含和的对数。
通过逐步近似极大化$L(\theta)$的。假设在第$i$次迭代后$\theta$后的估计值是$\theta^{(i)}$。我们希望新估计值$\theta$能使$L(\theta)$增加,即$L(\theta) > L(\theta^{(i)})$,并逐步达到极大值。为此,考虑两者的差:

利用Jensen不等式得到其下界:

即函数$B(\theta, \theta^{(i)})$是一个下界,任何可以使$B(\theta, \theta^{(i)})$增大的$\theta$,也可以使$L(\theta)$增大。选择$\theta^{(i+1)}$使得$B(\theta, \theta^{(i)})$达到极大,即

参考文献

《统计学习方法》

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