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积神经网络

写在前面

卷积神经网络来源于图像处理,计算机视觉中要面临一个挑战,就是数据的输入可能会非常大。因为图像是像素点,且彩色图片有3个RGB通道。如果直接使用全连接网络的话,会导致参数数量巨大。在参数如此大量的情况下,难以获得足够的数据来防止神经网络发生过拟合(参数越多,拟合能力越强)和竞争需求,而且这么多的参数需要的内存也让人接受不了。

卷积运算

卷积运算是卷积神经网络最基本的组成部分。
用一个例子来讲,下图是一个6x6的灰度图像,是一个6x6x1的矩阵。为了检测图像中的垂直边缘,可以构造一个3x3的矩阵,称为过滤器或者卷积核。
卷积例子

卷积运算就是用卷积核在图像上进行滑动,然后进行元素乘法(element-wise products),每次将得到的值进行相加。

计算

比如我们要计算第一个值,那么进行元素乘法并相加为:

所以得到的右边矩阵的第一个值就为-5,计算完第一个将卷积核向右移动一格,计算第二个值,在第一行计算完后,向下移动一格,计算第二行的值,直到全部计算完毕,得到下面的值:
计算结果

左边矩阵是一张图片,中间这个被理解为卷积核,右边的图片我们可以理解为另一张图片。
在编程语言中实现卷积运算:

  • tensorflow: tf.nn.conv2d()
  • keras: Conv2D()

为什么这个可以进行垂直边缘检测呢?看下面这个例子:
垂直边缘检测

左边这个灰度图像,像素值10是比较亮的像素值,所以左边图像的右边比较暗,左边比较亮,在中间类似有一条垂线。
在经过卷积核卷积运算后,可以看出右边的图像中间要亮些。表示图像中间有一个明显的垂直边缘。

除了可以进行垂直边缘检测的卷积核,还有进行水平边缘检测的卷积核。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卷积核。
但是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,我们可以把卷积核中的9个数字当成参数,使用反向传播算法去学习这9个参数。这样会学习出很多卷积核,有的可能我们都不知道它的作用,但是在实践中是有效的。

将这9个数字当成参数的思想,已经成为计算机视觉中最为有效的思想之一。

Padding

Padding是卷积的一个基本操作,这是为了构建深度神经网络。
在之前,我们用一个3x3的卷积核去卷积一个6x6的图像,得到是一个4x4的输出。
如果我们有一个nxn的图像,用fxf的卷积核做卷积,那么输出的维度就是(n-f+1)x(n-f+1)。
这样做存在两个缺点:

  • 每次做卷积操作图像就会缩小,可能会缩小到1x1的大小。使得图像的部分信息丢失了。
  • 角落边缘的像素点只被一个输出所触碰或者使用。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沿着图像边缘再填充一层像素。这样6x6的图像就被填充成一个8x8的图像,这个时候再用3x3的图像对这个8x8的图像卷积,你得到的输出就不是4x4的,而是6x6的图像,这样就和原始图像6x6相同大小。

习惯上,用0去填充,如果p是填充的数量,在这个案例中,p=1,这样输出就变成了(n+2p-f+1)x(n+2p-f+1),这样来的话输出的图像一样大,而且角落边缘的像素点也不止被一个格子所影响。

当然我们也可以填充两个像素点,即p=2。

选择填充多少像素,通常有两个选择,分别叫做Valid卷积Same卷积
Valid卷积意味着不填充,如果你有一个nxn的图像,用一个fxf的卷积核,它将会给你一个(n-f+1)x(n-f+1)维的输出。这就像我们前面的例子似的。
Same卷积意味着填充后,你的输出和输入大小是一样的。根据公式n-f+1,当你填充p个像素点,n就变成了n+2p,最后公式变为n+2p-f+1,因此如果你想让输出和输入大小相等的话,那么即n = n + 2p -f + 1,那么$p = \frac{f-1}{2}$,所以当f是奇数时,只要选择相应的填充尺寸,那么就能确保得到和输入相同尺寸的输出。

习惯上,在计算机视觉中,f通常是奇数。

不使用偶数的原因有两个:

  • 如果f是一个偶数,那么你只能使用一些不对称的填充。只有f是奇数的情况,Same卷积才会有自然的填充。
  • 当你有一个奇数过滤器,比如3x3或者5x5,它就有一个中心点。这样便于指出过滤器的位置。

卷积步长

卷积中的步幅是另一个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操作。

上面的步幅是1,我们也可以把步幅设置成2,即让过滤器每次跳过2个步长。假设步长s = 2,那么输出公式为:$(\frac{n+2p -f}{s} + 1)\times (\frac{n+2p-f}{s} + 1)$。
这个时候有个问题,如果商不是整数怎么办,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向下取整。

三维卷积

上面的是对二维图像做卷积,现在我们来对三维图像做卷积。

假设你现在想检测的是彩色图像的特征,彩色图像是6x6x3的,这里的3是3个颜色通道。这时原来的3x3的卷积核要变为3x3x3,卷积核也对应有3层。这时候输出是一个4x4的图像。

三维卷积

我们可以同时使用多个卷积核(每个卷积核检测不同的特征),这样可以得到的输出维度和卷积核个数有关。比如上面我们使用两个3x3x3的卷积核,那么我们的得到的输出是4x4x2的。
我们用公式来总结一下立体卷积核的维度,假设输入维度是$n\times n\times n{c}$,$n{c}$为通道数目,卷积核大小为$f\times f\times $n{c}$,那么输出就是$ (n-f+1) \times (n-f+1) \times n{k} $,这里的$n_{k}$其实是下一层的通道数,它等于使用的卷积核的个数。这里默认使用的是步幅为1,且未使用padding,如果你使用不同的步幅和Padding,那么n-f+1数值会发生变化,变化方式我们上面已经讲过了。

单层卷积神经网络

对于一层的卷积,首先是运用线性函数在加上偏差,然后应用激活函数ReLU,这样就通过神经网络的一层把一个6x6x3维度转变为一个4x4x2维度的输出。

如果我们将卷积核增加到10个,那么输出就为4x4x10。

我们来计算一下参数,对于一个3x3x3的卷积核,有27个参数,再加上一个偏差,用参数b表示,那么一个卷积核的参数就是28个。如果是10个卷积核的话,参数就是280,和输入图像的维度是没关的。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参数相对直接应用神经网络来说是很少的,所以这样可以避免过拟合。

总结一下卷积神经网络中的一层(以l层为例):

单层卷积网络

将上面的单层神经网络堆叠起来,就会构成深度卷积神经网络。

简单神经网络示例

一个典型的卷积神经网络通常有三层,一个是卷积层,常常用Conv来标注,一个是池化层,用POOL来标注,最后一个是全连接层,用FC表示。池化层和全连接层比卷积层更容易设计。
卷积神经网络设计的一个趋势,高度和宽度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致,然后随着网络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,而通道数量往往在增加。

卷积网络层类型

虽然仅用卷积层也有可能构建出很好的神经网络,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添加池化层和全连接层。

池化层

除了卷积层,卷积网络也经常使用池化层来缩减模型的大小,提高计算速度,同时提高所提取特征的鲁棒性。

人们使用最大池化的主要原因是此方法在很多实验中效果都很好。

池化层有一组超参数(f, s),但并没有参数需要学习。上面计算卷积的公式也同样适用于计算池化输出大小:$\frac{n+2p-f}{s} + 1$。
如果输入是3维的,那么输出也是三维的。比如,输入是5x5x2,那么输出是3x3x2,分别对每个通道进行计算。

池化最常用的是最大池化:选取每个过滤器的最大值,还有一种类型的池化,平均池化:选取的不是每个过滤器的最大值,而是平均值。

总结一下,池化的超级参数包括过滤器大小f和步幅s,常用的参数值为f=2,s=2,应用频率非常高。根据公式可以看出效果相当于高度和宽度缩减一半。
超参数padding是很少使用的,最常用的p的值是0.

池化层

最大池化只是计算神经网络某一层的静态属性,不需要学习。

卷积网络示例

假设我们来实现一个手写数字识别,输入图片大小是32x32x3。
我们构建的网络模型和经典网络LeNet-5非常相似。
第一层使用的过滤器大小为5x5,步幅是1,padding是0,过滤器个数为6。那么输出为28x28x6。将这层标记为CON1,用了6个卷积核,增加了偏差,应用了非线性函数(ReLU)。
然后构建一个池化层,参数f=2, s=2。所以输出为14x14x6。将该层记为POOL1。

layer1

这儿我们将一个卷积层和一个池化层一起作为一层,比如上面的记为Layer1。

再构建一个卷积层,卷积核大小为5x5,步幅为1,使用16个卷积核,输出为10x10x10的矩阵,标记为CONV2。
然后做最大池化,超参数为f=2, s=2。那么输出结果为5x5x16,标记为POOL2。
上面整体作为神经网络的第二层,即Layer2。

layer2

5x5x16矩阵包含400个元素,将POOL2平整化为一个大小为400的一维向量,利用这400个单元构建下一层,下一层包含120个单元,这就是我们第一个全连接层,标记为FC3。是一个标准的神经网络,维度为120x400。全连接的意思就是这400个单元与这120个单元的每一项连接,还有一个偏差参数。

然后我们在对这120个单元再添加一个全连接层,含有84个单元。标记为FC4。

最后我们用着84个单元填充一个softmax单元,如果我们想识别0-9这10个手写数字,这个softmax就会有10个输出。

arch

这儿我用keras实现了上面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,代码如下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def lenet_5(input_shape=(32, 32, 1), classes=10):
X_input = Input(input_shape)
# Layer1
X = Conv2D(6, (5, 5), strides=(1, 1), padding='valid', name='conv1')(X)
X = Activation('tanh')(X)
X = MaxPool2D((2, 2), strides=(2, 2), name='pool1')(X)
# Layer2
X = Conv2D(16, (5, 5), strides=(1, 1), padding='valid', name='Conv2')(X)
X = Activation('tanh')(X)
X = MaxPool2D((2, 2), strides=(2, 2))(X)
# FC3
X = Flatten()(X)
X = Dense(120, activation='tanh', name='fc3')(X)
# FC4
X = Dense(84, activation='tanh', name='fc4')(X)
# softmax
X = Dense(classes, activation='softmax')(X)

model = Model(inputs=X_input, outputs = X, name='lenet_5')
return model

model = lenet_5(input_shape=(32, 32, 1), classes=10)
adam = optimizers.Adam()
model.compile(optimizer=adam, loss='categorical_crossentropy', metrics=['accuracy'])
model.fit(X_train, Y_train, epochs=3, batch_size=16, verbose=0)

一个卷积神经网络包括卷积层、池化层和全连接层。许多计算机视觉研究正在探索如何把这些基本模块整合起来,构建高效的神经网络,整合这些基本模块需要深入的理解。
找到整合基本构造模块的最好方法就是大量阅读别人的案例。

为什么使用卷积

和只用全连接层相比,卷积层的两个主要优势在于参数共享和稀疏连接。

参数共享:观察发现,特征检测如垂直边缘检测如果适用于图片的某个区域,那么它也可能适用于图片的其他区域。
稀疏连接:在每一层,每个输出值只依赖于很小一部分输入。比如3x3的卷积,只依赖于这个3x3的输入的单元格。

卷积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这两种机制减少参数,防止过拟合。

卷积神经网络善于捕捉平移不变,通过观察发现,向右移动两个像素,图片中的猫依然清晰可见,因为卷积神经网络的卷积结构使得即使移动几个像素,这张图片依然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,应该属于同样的输出标记。

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!